我想問一下 目前台灣與大陸紡織產業現況之差異性
er">
一、生產要素
以人力、原物料投入、副料投入及生產成本四個構面加以觀察,兩岸分數差距不大,因為在原物料投入及副料投入的次指標中加入了「品質」元素,台灣在相關「品質」的指標分數大幅領先中國大陸,使台灣在原物料投入及副料投入較中國大陸具優勢,加權平均後,拉近了兩岸生產要素平均分數。
台灣勞動成本高漲、缺乏天然資源及生產不具規模性,與中國大陸相較,生產要素喪失競爭力。台灣在產業用紡織品的專業人才並無明顯優於中國大陸,說明台灣對成熟產業的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削弱,加上專業人才外流,中國大陸專業人才已經快速趕上來。從「自給率」及「品質」觀察原物料、副料投入自給率,意謂國內廠商具備產業用紡織品所需原料、副料的生產或技術能力,台灣與中國大陸在「自給率」上未必有顯著優勢,但台灣在「品質」上顯著優於中國大陸。
中國大陸是纖維最大生產國,台灣化纖在國際也有一定地位,調查指標顯示一般性纖維及產業用纖維的生產或技術能力,兩岸不相上下。有些生產成本屬非貿易財部分,如水、電、燃料、廠房、設備、運輸、交通等,中國大陸固定成本(土地、廠房及設備)、能源成本(水電燃料成本)、運輸、交通成本(國內運輸)、資金借貸及生產經濟規模等方面皆優於台灣,大陸產業用紡織品在生產要素領域具有較優的成本和價格優勢,原材料、生產運營等成本均低於台灣,對於生產供應鏈的布局具有優勢。
二、市場需求
兩岸產業用紡織品市場需求具明顯差異。就WEF全球競爭力指標,大陸市場需求競爭力是全球第一,在產業用紡織品市場需求、經濟規模及經濟成長呈高度關聯。中國大陸在國內市場及出口市場2個指標都優於台灣,因大國的優勢,大陸往往會取得較好待遇,創造有利出口市場;在國內市場方面,下游產業應用蓬勃發展,有利於帶動產業用紡織品發展。
台灣在「客戶對新產品採用度」指標上並未優於中國大陸,說明大國對於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仍高速成長,中國對於新產品購買力不低於台灣。
三、企業經營實力
台灣在產業用紡織品企業經營實力,高於中國大陸,包括研究發展、生產製造、行銷推廣、全球布局、服務能力(快速回應能力)、環保節能趨勢掌握、財務健全度。研究發展指標再拆解為創新能力、產品設計,創新能力包括原料技術、後加工(染整)技術、技術研發人力培育等,值得一提的是,「人才培育」中國大陸分數已高於台灣,這是在「企業經營實力」19個指標中,台灣低於中國大陸的唯二指標,雖然分數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,但對台灣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是一個警訊,人力培育是值得台灣思考如何因應中國大陸衝擊的一個方向。
產品設計包括複合、多重設計及產品多樣化等,台灣在創新、創造力及技術能力雖然具優勢,可以設計出好的產品,但台灣廠商的規模偏小,對於產品廣度發展較受限,較專注於相關類別的核心產品,中國大陸廠商規模大,產品種類相對多元,相較下兩岸廠商在產品多樣化並無顯著差異。生產製造亦是台灣重要優勢,分為製程管理、品質管理、庫存管理,台灣產業用紡織品廠商利用優質的管理人才及管理方法,使生產製程、品質、庫存及供應鏈達到最好運作,利用效率的管理彌補勞動力及規模經濟的不足。
行銷推廣方面,分為「行銷及專業能力」、「品牌建構」、「推展外貿經驗」、「掌握客戶需求」四個指標觀察,台灣皆高於中國大陸,在行銷仍有優勢,但在「行銷及專業能力」的細指標「切入大廠供應鏈能力」分數低於中國大陸,顯示台商在管理經營上難以突破的困頓點,或許在關係建立、或規模、經營習慣等差異上有困難點。
全球布局方面,台灣現況仍具優勢,因為台灣以外銷導向,產業用紡織品作為中間材的銷售,外銷比重仍比中國大陸高許多,中國大陸廠商中間材大都以內銷導向,所以台灣在全球布局的經驗亦優於中國大陸。台灣有能力作全球供應鏈布局(海外投資)都須有一定規模以上,中小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有待加強。
至於服務能力,台灣在小量生產、群聚密度經濟及優越的生產製造等優勢支援之下,具有相當好的競爭能力,對於顧客的特殊要求都能快速反應。
台灣比中國大陸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具有更好的生產技術、產品設計、生產流程管理和品質管制方法,並且面對全球市場,台灣紡織產業起步早,累積較多貿易經驗,在國際貿易和全球布局領域更有經驗。
四、相關支援產業表現
相關支援產業表現,台灣也優於中國大陸,有助於產業用紡織品發展,分為「產業群聚」、「供應鏈完整性」、「產業用紡織品之標準」、「檢測驗証」、「產官學研合作」五個方面,中國大陸在「供應鏈完整性」具有顯著優勢,台灣在「產業用紡織品之標準」、「檢測驗証」具有顯著優勢,至於「產業群聚」、「產官學研合作」兩岸並無顯著差異。
參考資料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heenachen.tw/article?mid=270
留言列表